Posted by : SHAWNSTUDIO
Feb 22, 2013
原始來源: http://artouch.com/m_test/artco/story.aspx?aid=2013022215477
文:林怡秀.台北 今藝術/245期
去年底,在世界渡過12月21日的「末日」之後一週,關渡美術館的「末日遺民」集合了來自台灣、荷蘭、斯洛伐克共八名藝術家作品,展覽文稿中寫道「若2012世界末日預言成真,那麼這場展覽將齎志而歿……但於末日倖存,或破除了末日謠言之後,末日必然成為某種程度的時代分水嶺或標記」,文中點出即便「末日」未臨,也將成為畫分、蛻解掉「此前」時空狀態的界線,而倖存於末日之後的我們,皆成為方才離去不遠的「前時代」遺民,不僅無處悼念逝去的「此前」,自身亦成為不合時宜的尷尬存有,處於末日無聲震顫後的遺民紀元。當代環境因科技與生活習性的變異,「時間」成為不斷被人們在指尖、螢幕上快速掠過的材料,這則馬雅古老的末日預言卻重新喚起我們對計算時間的專注感,而對於時空、生命的流逝與失落傷感,亦為此次展出藝術家作品中的共同子題。 「末日遺民」主要以新媒體藝術為表現載體,試圖彰顯出「末日前」的數位時代、事物高速汰換下所造就的時空感知,田季全的《英雄我愛你》、鄭宇祥《01-05-0001+01-05-0002》便指出人們不斷形塑出的架空世界,無論是被媒體建構出的「英雄」,或由多層影像累加的異質空間,皆直指一種無性生殖的虛擬滋長方式。鄧倢伃、陳國在、里考夫森(Dávid Likavčan)的作品,則是將片刻時間自時空中拆解出來,放大其中的細微身體感,以高度觸覺性的方式重新細數、審視這些原本應被匆匆一瞥的日常經驗,重複放大且凝滯的結果,也召喚出一組外於創作當下的時間經驗。另一方面,在這群藝術家作品中所共有的遺民癥候,也藉由作品指出了當代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莫可奈何。丘智華的作品《離去之前》以紙板製作隨處可見的城市風景,以模型複製都市中被招牌、電線所纏繞的景象,無人的街景與蒼白的紙板素材,刻寫出末日已至的蒼涼處境;與此相反地,蔡坤霖則丟出一卷看似美好的《海景》,海洋在人們(自願的)侷限框架中看似寧靜無波,但框架之外的現實卻充斥著戰爭、生態等岌岌可危的生存疑慮。來自荷蘭的范拉里(Karel van Laere),其錄像作品《IMPACT》靈感源自一名終生癱瘓的14歲少年,畫面中的主角伏身於地面,不斷在各種場景中被拖行而無力抗拒,旁白所念述的日期時間,在此皆成為平行於身體的無意義之物,此作除了(真實的)肢體失能再現,也隱隱帶出當代生活中,諸眾對於改變週身環境的某種疲憊無力。